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春节后关注了一些周期性行业,包括太阳能行业、集装箱运输行业、国内水泥行业。关注的原因是因为政府补帖及行业限产提价等原因,这三个板块的股票都有异常的表现,而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卖方分析报告,认为“沟兑”将是主题词,认为行业巨头间的默契限产提价会是常态,仍会有大机会。

“这次会不一样!”集运行业,马士基于远东-西欧航线3月份的报介一次提价700美元居然成功了,居然所有的船公司都跟风了,4月份将继续提价,仍可能成功。目前在停航运力达80万TEU,航速减到极致消化15%的运力前提下,舱位率不足80%,历史上舱位利用率低于90%以下时的提价从未成功过,但这次成功了,于是有人满怀期待了。

晚上刚看一个国内水泥行业的报告,认为在大的需求背景不好的前提下,“产能协同”是关键词,未来一年华东华中地区的产能协同将会最好,其它微利地区也可效仿。这仍给人很大的期望,因为2011年的中国建材与海螺水泥的默契尝过很好的甜头。但没有提到的是,尝甜头的时间是2010年底及2011年初,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90%甚至95%以上,但2012年,全年平均的产能利用率预计在84%以下。

为此,我重温了《集体行动的逻辑》,该逻辑清楚地提出,对一个大集团(即集团内成员很多,每个成员对目标影响较小的集团)而言,其利益一致的目标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无论我对该产品生产有无贡献,只要该产品生产出来,我都能享受。由于共同利益的公共产品属性,除非集团成员能受到独立激励或被强迫去做,是不会有人采取行动以增进他们的共同目前或集团目标。当然,小集团可能有例外。

无论是国内的水泥行业还是全球的集运行业,无疑仍是一个大集团,其共同目标是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可以通过行业的产能协同,提高产能利用率来实限,但是,大集团中,在产能利用率90%以下时,基本不可能达到产能协同。一个寻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组成的集团会采取行动减少它们的利润总额,看似不可思议,为什么单个企业不能不博傻,不能自己降低产能?!这是因为从理性上讲,降低产能他会受损更大。大集团的定义,单个企业降低产能,对总体没效果,也就是说,无论我降不降,价格终会降,如果我自己又降价又限产,当然是损失更大。

以集运行业为例,只要价格在停航成本以上,船公司产能是能收回现金成本的,能补偿一些固定成本,因此只要在停航成本以上,我限产别人不限,价格仍是跌,我可是少补偿固定成本了。

当然,对小集团而言,可能有例外。所谓小集团,就是集团中单个成员的限产或增产行为会大幅影响价格水平。影响到什么水平呢?就是价格弹性大于该成员在集团份额的倒数。如集运行业,马士基的市场份额为15%,如果价格弹性大于6倍,即其单独减产行业总产能的1%,价格能涨6%,其单独减产仍会受益,虽然别人受益更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产能协同”成功的可能。

但显然,目前以上两个行业都还不是小集团。

话题:



0

推荐

吕宏亮

吕宏亮

2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投资是对逻辑假设的验证

文章